作者 |郑皓元 赵雪莹|实习生
主编 |陈俊宏
近日,百年老字号 同仁堂 (600085.SH)发布2024年年报,其营收185.97亿元,同比增长4.12%,但归母净利润同比下滑8.54%至15.26亿元,创下近五年首次净利负增长纪录。分析指出,这一“增收不增利”的业绩矛盾,暴露了这家中药巨头在原材料成本飙升、营销依赖过重、门店扩张反噬利润等多重压力下的转型困境。
值得注意的是,2024年同仁堂管理费用同比下降3.05%,同期员工总数由1.68万增加1106人至1.79万人,人均薪酬却下降了2.39%至19.99万元。与此同时,公司高管薪酬却逆势上涨。2024年董监高报酬总额增长97万元至1164万元,其中,董事兼总经理张朝华年薪同比增长22.71%至237.87万元,董事兼总会计师温凯婷年薪同比增长26.16%至127.11万元,董事兼副总经理杨利年薪同比增长40.37%至139.44万元,经统计包含上述在内的合计9位高管均获得不同比例的大幅加薪。薪酬“逆周期”调整引发投资者对治理结构的质疑。
原材料、门店扩张与市场竞争三重挤压
拉长时间线来看,同仁堂正经历业绩失速。财报显示,2021-2023年,企业营收和净利润稳定增长,营收增速分别为13.86%、5.27%、16.19%,净利润增速分别为16.98%、16.57%、17.20%。再观2024年,其营收同比增长4.12%至185.97亿元,增速骤降至个位数水平,净利润增速更是首次陷入负增长,同比下降11.73%至22.80亿元。
近年来,原材料价格的增长逐渐侵蚀着同仁堂的净利润。
从产品线看,财报显示,2024年同仁堂核心产品线心脑血管类及补益类营业成本分别同比激增40.24%、26.4%,医药工业原材料成本上涨23.07%,直接导致企业毛利率较同期下降3.33个百分点至43.96%。
而这一现象与中药材市场供需失衡密切相关。据了解,2024半年当归、党参等大宗药材价格涨幅约三倍。此外,中药材天地网数据显示,截至2024年12月,天然牛黄市场价格为170万元/公斤,相比2023年初57万元/公斤增长198.25%,而天然牛黄正是同仁堂核心产品安宫牛黄丸所用的原材料之一。
与此同时,门店扩张尚未提升边际效益。2024年同仁堂新增250家零售门店,总数达1251家,门店扩张虽带来4.1%的营收增长,但新增门店中大部分位于三四线城市,客单价相比一线城市较低,导致边际收益递减。有业内人士分析指出,同仁堂的“渠道下沉”策略与品牌定位错位——高端中药消费仍集中于一、二线城市,低线城市对价格敏感度更高,难以支撑其高溢价产品。
面对成本压力,同仁堂选择直接提价以保住利润空间。据北京同仁堂国药有限公司官网显示,港版1粒装的安宫牛黄丸价格调整为1280港元(折合人民币约1189元),而此前港版安宫牛黄丸每粒售价为1060港元(折合人民币约985元),提价增幅达20.75%。
高分红与高管薪酬“逆增长”
面对毛利率下滑与成本压力,同仁堂采取的应对措施引发市场争议。
销售费用方面,其全年销售费用35.95亿元,同比微增4.62%,但市场推广效率存疑。第四季度单季销售费用达11.87亿元,占营收比重升至24.84%,但同期营收同比增速仅15.41%,投入产出比下降。
研发费用方面,董事长邸淑兵在年报中强调“守正创新”,但实际资源配置仍倾向保守。财报显示,2024年企业研发投入4.09亿元,低于同行业可比公司平均值5.01亿元,而销售费用35.95亿元,超研发投入8倍。这种“重渠道、轻产品”的策略,在存量竞争时代似乎难以为继。证券之星分析工具显示,同仁堂ROIC(资本回报率)仅为9.31%,显著低于片仔癀(20.3%)和云南白药(11.31%),这也反映其“重营销、轻研发”的路径依赖。
值得一提的是,在去年的薪酬支出方面,同仁堂人均薪酬数据和高管薪酬数据呈现出截然不同的趋势。
财报显示,2024年同仁堂管理费用同比下降3.05%,同期员工总数由1.68万增加1106人至1.79万人,人均薪酬却下降了2.39%至19.99万元。与此同时,公司高管薪酬却逆势上涨。2024年董监高报酬总额增长97万元至1164万元,其中,董事兼总经理张朝华年薪同比增长22.71%至237.87万元,董事兼总会计师温凯婷年薪同比增长26.16%至127.11万元,董事兼副总经理杨利年薪同比增长40.37%至139.44万元,经统计包含上述在内的合计9位高管均获得不同比例的大幅加薪。薪酬“逆周期”调整引发投资者对治理结构的质疑。
有业内人士分析表示,同仁堂在成本传导机制上存在明显短板,未能通过产品提价完全覆盖原材料涨幅,叠加费用管控的“内部矛盾”,导致盈利空间被双向挤压。
除高管大幅涨薪外,同仁堂持续性的分红也加剧了财务风险。公告显示,2024年公司派发现金红利(包括中期已分配的现金红利)13.71亿元,占净利润89.86%。与此同时,有息负债持续攀升,同期短期借款增至1.88亿元,资产负债率微增至33.0%。
值得注意的是,同仁堂的现金流状况不足以覆盖分红开支。一方面,存货数额不断增加,企业存货数额由2020年的60.61亿元逐年增至2024年的107.3亿元,增幅77.03%。另一方面,存货的增长占用企业大量资金,企业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连续下滑。2020-2023年,企业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下降14.07%至18.69亿元。截至2024年,该指标骤降至7.61亿元(低于分红总额13.71亿元),降幅高达59.29%。
品牌管理乱象与国际化战略停滞
近年来,同仁堂面临着品牌混淆、贴牌生产乱象的挑战。
在2018年的过期蜂蜜事件后,关于同仁堂产品质量的舆论不断。2018年末,据江苏电视台报道,同仁堂集团下属子公司同仁堂蜂业涉嫌回收并销售过期蜂蜜,同仁堂蜂业也因此被罚没1420万元,市场监管总局直接撤回同仁堂“中国质量奖”称号。受此影响,同仁堂2019年业绩明显下滑,营收同比下滑7%,归母净利润同比下滑13%。同年,片仔癀则凭借稳健经营在市值上一举反超同仁堂。
此外,由于历史遗留问题,除了同仁堂集团使用“同仁堂”商标外,还存在天津同仁堂、南京同仁堂等,因名称相近消费者难以辨别,其他同仁堂的负面事件也一并损害了北京同仁堂的品牌形象。例如北京同仁堂曾就商标字号侵权问题起诉天津同仁堂、南京同仁堂绿金家园借“南京同仁堂”名号误导消费者、南京同仁堂贴牌授权产品泛滥,导致产品质量问题频出等等,这些行为都使同仁堂招牌遭到殃及。
业绩重压与品牌乱象之下,同仁堂也在寻求破局之路。
品牌策略上,同仁堂力求多元化并不断拓展产品线,但频繁跨界似乎令其品牌形象逐渐模糊。从药妆到保健品、茶饮料、食品、日化等领域,企业尽管推出针对年轻群体的阿胶糕、草本茶饮等新品,但消费者调研显示,18-35岁群体对同仁堂的认知仍停留在“中老年品牌”,其包装设计、营销话术与Z世代健康需求(如功能性、便捷性)存在代际断层。
作为家喻户晓的中华老字号,北京同仁堂也在加码国际化战略。财报显示,尽管布局海外市场多年,近三年同仁堂的海外收入虽逐年增长,但占比徘徊在7%左右,尚难成为业绩的“第二增长曲线”。值得注意的是,同仁堂旗下的中医医疗集团同仁堂医养也在积极谋求海外上市。2024年6月28日,同仁堂医养已向港交所提交了上市申请。招股书显示,同仁堂医养提供现代化、定制化的中医医疗服务,如果上市成功,或许将为同仁堂带来新的发展机遇。
海通国际指出,中药企业的竞争正从资源垄断转向供应链效率与用户运营。有医药行业人士表示,同仁堂若不能重构成本防线、激活年轻客群,恐将沦为“博物馆品牌”。
少萝丝袜自慰✅免费网站 | 0天前 |
意大利有多开放女性 |
邓紫棋不戴胸罩露凸点 | 4天前 |
lucy and i are good friends |
斗罗可怜的小舞细写版小狂 | 9天前 |
妮可·基德曼大开眼界图片 |
流萤被❌黄漫视频 | 4天前 |
《爆乳女警之纵情2009 |
giga女战士官网代购 | 8天前 |
凯隐至臻皮肤 |
班长~别摸了~尿了~啊 | 5天前 |
免费全过程曰批40分钟 |
免费做运动扑克视频网站 | 1天前 |
免费网络电话 |
乱马1/2105 | 5天前 |
二次元美女脱👙露出🐻自己爽 |
死或生玛丽被各种抱摔 | 0天前 |
高圆圆的胸和奶头 |
段誉与木婉清合欢小说 | 2天前 |
美琪美雪被调教污文 |